脫貧摘帽以來,涼山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積極打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
航拍三河村村民新居。 王云/攝
山村變化折射彝區巨變
在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凱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一號安置點。一座座具有彝族特色的新房整整齊齊,新修的柏油馬路通到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房前屋后粉刷一新的文化墻讓人眼前一亮……干凈、整潔、漂亮,眼前的一切讓人幾乎忘記這里曾是深度貧困村。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里,床上的被子疊得整整齊齊,陽光灑在衣柜上,讓人覺得干凈舒心。2019年春節,包括吉好也求在內的三河村首批29戶貧困戶歡天喜地搬進安置點新家,分區的臥室、獨立的廚房、干凈的衛生間……當時,新房里的一切讓村民們還不怎么適應。
“現在都適應了吧?最近生活有啥變化?”記者問一直笑瞇瞇的吉好也求。“適應了,生活變化太大了,說都說不完……”吉好也求一邊回答,一邊指著墻上一張張孩子們的獎狀,向記者介紹道:“這是‘三好學生’、這是‘勞動之星’……”
舊貌換新顏,三河村的巨變是涼山彝區的一個縮影。過去五年,涼山105.2萬貧困人口、2072個貧困村、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三河村的變化同樣也記錄在位于西昌市的涼山州脫貧攻堅展覽里。講解員賈麗為記者分享了一組涼山州脫貧攻堅數據: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468個,35.3萬人住進新居,解決44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和85.1萬貧困人口生活用電問題。
鄉村振興路上日子會更好
“可以可以,空著也浪費,不如賺點錢。”記者在現場聽到,村民里來有布爽快地答應了村干部電話里征求的意見。
什么事答應得這么爽快?李凱介紹說,三河村一號安置點29戶農戶中,因子女教育和長期外出務工原因導致12戶農戶住房閑置。村里把閑置房屋統一流轉,讓農戶享受到租金收益。“現在正進行改造和內裝。”
據了解,流轉后的住房由三河村交給昭覺縣現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代持,再由昭覺縣農投公司招引涼山州大農國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運營有收益后,流轉農戶將按照一定比例分紅。
“逐步穩定百姓的收入,村里還有新打算。”李凱介紹,除了種植、養殖業外,村里還要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就在記者快要離開三河村時,吉好也求的小賣部來了客人。兩瓶礦泉水、一瓶飲料、一盒方便面。聽到收款的語音信息,吉好也求露出憨厚的笑容。
脫貧以來,涼山州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3類人群”,建立州級管理員、縣級審核員、鄉級初審員、村級監測員“4支隊伍”,暢通集中排查、農戶線上線下申報、基層干部日常摸排、部門預警、關聯監測“5個渠道”,常態化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
“一旦發現風險,我們立即有針對性地落實綜合保障、產業就業幫扶、防返貧保障基金等幫扶措施,堅決防止返貧。”涼山州鄉村振興局局長段澤普向記者介紹道。
在西昌市阿七鎮大田村,西昌市玉米種業現代農業園區的玉米正茁壯成長。4月初以來,園區已播種玉米近3000畝,預計5月初將播種六七千畝。依托“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這塊金字招牌,創新推動玉米種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建成玉米制種核心基地1萬畝,帶動全市玉米制種基地10萬畝、良繁15萬畝。
西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騰云介紹,園區采取“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傭+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樣化組合模式,讓園區核心區農戶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目前,涼山已經創建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7個,建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3個,蔬菜、水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面積達654.6萬畝,實現農業增加值4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