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走過這青石的小巷,
這就是老街的記憶,是禮州古鎮那悠悠的情思。如今的禮州古鎮,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在發展的大潮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禮州鎮田壩村“紅色文化旅游路”。
老街悠悠的生活
禮州古鎮分為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及順城街、衛生街等古街,每條古樸的老街悠悠長長,都伴有青石的小巷、歷經歲月斑駁的墻,和那深深的庭院。
禮州的每條街每天都很熱鬧,既有背背篼、賣土煙的鄉民,也有穿著時髦的男女青年。小巷深處的小賣部里,古舊的茶幾上擺滿了香煙,理發店里仍是舊式木椅,中藥鋪舊式藥屜的銅把手閃著微光,茶館里男女在歇腳、聊天、看電視,女人們在街邊做著鞋墊,鞋墊在她們的手里變成了很時髦的圖案,那五彩繽紛的一雙雙鞋墊成了禮州民間藝術之一……禮州古鎮那古樸、寧靜的生活,禮州人樸實、熱情,讓人感到溫馨與愜意。
走入禮州古鎮的大街小巷,特色餐飲比比皆是,走入古色古香的唐家大院,在那明清風格,古樸典雅的四合院里吃一頓“九大碗”,定會讓你回味那種鄉野久違的味道。禮州的豆瓣、豆豉、腌菜,色澤鮮美,味道可口,成為大家佐以早餐的首選;做工細膩、有勁道的絲雨紡面條,湯圓粉是禮州的特產之一;而酸辣可口的南街涼粉、爽口不膩的窩子油餅不但成為當地群眾喜愛的小吃,也成為外來游客不得不垂涎的美食。
在禮州街上,你也許還會有別樣發現:這里茶館星羅棋布,大大小小至少有50余家,尤以南街和北街為最。男人們,甚至還有女人們,他們沒事時就到茶館里喝茶、看電視,把個茶館擠得滿滿當當。在老茶館迅速消失的今天,禮州老茶館依然越開越多,理所當然地成了禮州茶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一道風景,更是古鎮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是的,每個禮州人,都愛喝茶,而基本上都愛到陽光的街頭去曬太陽喝茶,因為這是古鎮傳承下來的安樂祥和的愜意生活的一部分。隨意走進禮州一家茶館,里面均其樂融融,有的人喝茶聊天,有的打麻將,有的玩字牌……坐在茶館里,會聽到老人們給你講述禮州的過去和今天。他們講述古縣衙和鐘鼓樓的雄偉與壯觀,講述紅軍1935年長征時過禮州打富濟貧、召開禮州會議的光輝歷史。
家住北街的邊仕光等老人,家里電器一應俱全,但是他們不喜歡待在家里,而好坐茶館:“我喜歡的就是茶館里這個氣氛呀! 走走漂亮的老街,舒舒服服地坐下來喝花茶,現在這個日子越來越有過頭了,當然要感謝共產黨為我們創造好生活哦!”老人們樂呵呵地
而如今的禮州茶館,不光是休閑娛樂的地方,也成了交流的地方,茶客們
茶友說有一農戶的耕牛要賣,而曾明的鄰居正打算買耕牛。曾明趁機就當起了“經經客”(中間人)。經過他的撮合,兩人滿意成交,而他就是費了點口舌,竟然也得了幾百塊錢的介紹費。從此,曾明在農閑時就將茶館當成了他的臨時“辦公室”,你還別說,他還時時有生意可做呢。
古鎮勃勃的生機
古鎮的歷史很深遠,更悠長,遇到春節及重要假日,禮州廟會必將延續,熱熱鬧鬧地舉行,耍龍燈、扭秧歌,讓古鎮充滿著古老而現代的生機。
禮州古稱“蘇祁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大驛站,擁有“蜀軍安營駐戌,太平軍筑臺吊鼓,工農紅軍打富濟貧”等光輝史跡,特別是在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禮州,先后在這里住了6天,長征是中央紅軍在西昌境內停留時間最長、駐軍最多的鄉鎮。在禮州期間,土官莊邊家祠內召開了著名的禮州會議,確定了北上抗日的行軍路線,并首次正式提出“長征”一詞,因而這里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濃厚的歷史沉淀及文化內涵。
禮州廟會好熱鬧。
禮州這個歷史文化名鎮,踏著光輝的歷程大踏步前進著。近年來,在鄉鎮機構改革與發展中,將以前的月華鄉劃歸于禮州范圍內,中國最年輕的“中國·西昌知青博物館”,加上古鎮文化,花卉、蔬菜及月華油桃鄉村產業發展,成為旅游經濟的新增亮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禮州圍繞實施西昌市委“11133”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為落腳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突破口,圍繞“紅色禮州、千年古鎮、花果之鄉”發展定位,按照“農業興鎮、文旅強鎮、城建靚鎮、治理優鎮”戰略思路,全面開啟發展新征程。
目前,禮州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正深入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依托禮州花果產業資源優勢,順應農產品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發展新趨勢,實現從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的轉變,全面做好“花”文章,促成萬畝花卉齊開放的生動實踐;在打響“果”品牌工作中,促成農家水果四季香的生動實踐,并大力提升“菜”技術,促成綠色蔬菜
全鎮還以挖掘提升紅色、古鎮、知青、書院“四大主題文化”為突破口,著力推進科教興鎮文化振興培育省級百強中心鎮為目標;以百鎮建設試點鎮為基礎,圍繞“城建靚鎮”戰略,搶抓機遇、借力借勢,加快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鎮功能
禮州古鎮一角。
在古鎮規劃與建設中,目前已加快完成集鎮規劃和村莊規劃,以禮州古鎮開發保護等規劃為基礎,堅持保護與開發同部署、同
來源:涼山廣播電視報